这里有李银河、曾小亮、荣维毅等名家之言,也有新生代观察者的精彩评论。关于性别暴力、女性权益,我们有态度,我们有声音。
“中年女人除了没人疼身上哪都疼。”
在大众眼中,女人来月经时,易怒爱哭闹脾气;“更年期”到了,易怒爱哭闹脾气。于是,不管她在气什么,只要是名中年女性,大家都表示“了然”,“更年期嘛”……
可是,讲这句话的人,真的了解“更年期”吗?真的关心女性的更年期生活吗?来看看这篇文章吧,问问妈妈们,关心妈妈们。
近期,人气男演员朱一龙、靳东不约而同地被牵涉到“三代还宗”的话题中,再一次引发了大家对冠姓权的讨论。
回顾历史,“三代还宗”体现了怎样的运作机制?放眼未来,冠姓变革又能怎样瓦解父权文化、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?
部分性别暴力事件得到媒体曝光本来是好事,受害者或许能因此获得更多帮助。
然而,从网页弹窗、三流小报,到一些有名有姓的媒体,都似乎“喜欢”过分描写当事人遭受伤害的细节,行文标题、结构俨然“都市艳情故事”。
幸存者需要被真正地看见,我们需要描述上的多样性,打破只有一种声音的恶性循环。
【我们呼吁更多女警察,是因为她们更“温和”吗?】
在美国“弗洛伊德”事件爆发后,有人将暴力执法事件,归因于警界男女比例不均,建议增加进入警察系统的女性。
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,选择女警察,是因为她更“温和”,更不“暴力”。
然而,这真的是一种是基于性别平等的考虑吗?
仅拿“温和”作为警察职业的通行证,或许,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性别歧视……
刘亦菲主演的电影《花木兰》,顶着豆瓣4.7的评分上映了。
从确定选角时的全网期待,到眼下低星评价刷屏,口碑一泻千里,从海报到剧情到演技都被喷个狗血淋头,2020年的花木兰显然打了场败仗。
但这真的不冤枉。
在当下翻拍真人版《花木兰》,迪士尼自有其考虑。
如果你多留心,就会发现公司聚餐的时候推杯换盏的总是男人,但到了开会的时候,添水倒茶的却常是女人。乍一看这不是什么大事情,但也一样折射出女性的职场困境:那些沟通感情建立连结的非正式聚会,并没有向女性敞开大门;而那些彰显专业素养的正式场景里,女性又往往被放到一个不可见的、从事服务协助事务的位置上。